当前位置:首页 > 安卓软件 > 交通出行 > 正文
刺客信条3地道(刺客信条3地道图) 交通出行

刺客信条3地道(刺客信条3地道图)

2年前 (2023-10-08) 类别:交通出行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4-20 11:44:12
  • 所属类别:交通出行
  • 下载人数:55
  • 版本:
  • 大小:

立即下载

扫二维码手机浏览

刺客信条3地道(刺客信条3地道图)介绍

  武汉,一个神奇的城市

刺客信条3地道(刺客信条3地道图)

  两江隔三镇,偏偏却能隔出个风土人情

  你是哪里人?我是汉口人!

  洋气一点,我可以说“I’m from HK”

  而武昌人从来不会说“l’m from WC”

  一条长江,仿佛将武汉分成了两个市,也诞生了两边截然不同的性格

  小编某次和朋友去吃烧烤,邻座的小情侣因为点了中辣上菜却是微辣,在烧烤店大闹,直到叫来经理退款走人。朋友妹子说:“这也闹的有点过了吧…..也不是不能吃,重新上不就好了?”另一位就接话了:“你应该是武昌的吧,汉口妹子就不会轻易让步的,虽然他们是闹的有点过!有点不讲理的意思了”。

  我在一边听了半天,愣是没听出这两个武**在说什么,直到朋友解释:汉口和武昌人的性格真的差别大,汉口人心直口快,简单直接;武昌人就含蓄内敛多了。

  当然,这种问题也并不是第一次碰到,都说老汉口有莫名的优越感,都觉得自己是最正宗的老武汉,多少也有了一些排外的意思。循礼门,江汉路,中山公园。住在哪标识着你的身份。就连现在开了5条地铁轻轨,4条都要跑到汉口。

  历史文化给两岸带来的天差地别

  清朝末年,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,也是中国内陆的第一个通商口岸。这就比较有意思了,别的地方各地划分,划出去的都是整座城,而在武汉,偏偏只要一个汉口。

  到了近代,辛亥革命,武昌起义。武昌又成为了新生代的革命文化教育的圣地。武昌的土地也被赋予了“革命”的色彩!

  汉口自古便是“码头文化”,市井味浓重。

  武昌历来作为省城,自然教育,文化,政治气质独特。

  也许这也就是别人说的,汉口是带着大金链的社会哥,武昌是夹着书的小文青。

  发展方向让两岸性格截然相反

  开埠以来,汉口融合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,繁盛的经济贸易也是汉口最大的特色:从最早的花楼街的买卖,到老汉口循礼门,北湖的夜市,再到现在的江汉路,武广的商圈。说去汉口,一定有你逛不够的街,看不完的商场,停不下来的买买买。

  而说到武昌,历史中的省城,文化政治的中心。感受到的必然是东湖水带着樱花香,混合着武大的书墨味道。年轻人蜂拥的大学城,上班族出没的各个创业园。这里有你用不完的**和年轻。

  而同样都是一句武汉话,过了江,味道也就不一样了

  汉口人一定都是一口标准的汉腔,而在武昌,见面一开口自然便是普通话,即使大家都是武**,也习惯着用普通话。

  说来比较有趣的一件事,小编在光谷大学的时候,有一位家住汉口的同学,某次和他一起坐车去汉口,在快到江汉桥的时候,他告诉我,过了桥之后,就和我说武汉话就行了。说真的,小编至今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缘由!

  汉口人口中的“六(lou)渡(dou)桥”,第一次听不懂的肯定会一位是“绿豆桥”,中气十足的“搞莫斯啊”总会让你以为他在吵架,有时候“个**样的”真的不是骂人,只是一个语气词!

  而武昌人却没有这样有气势的汉腔,浓浓的书香气浸泡后的口音,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气势,甚至一些年轻人也根本就不讲武汉话。

  “江城”,最早却只是说武昌

  大家都知道武汉叫江城,两江交汇,武汉划三镇。而最早江城一词,却是说的武昌。战国时期,孙权在龟山上命名了黄鹤楼,唐朝之后,李白在黄鹤楼上作诗一首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。江城因此而来。

  民国十五年,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,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。武昌和汉口便自此分开为两市。

  直到1949年,武汉三镇解放,才有了如今的“武汉”。

  " 汉口人 " 和 " 老武昌人 " 不管是针锋相对还是并肩同行,他们都是在回忆着武汉的一切,一起见证着武汉的变化。即便还有各色各样的标签,但我们都是武**,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经历,标签不同,但也相同,因为我们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武**。

版权说明:如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 皮努努下载 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;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pinunu.com/car/ckxt3ddba.html